2012北京市人民教师奖提名:王春易老师主要事迹作文2000字
王春易老师是中学生物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市优秀党员。她热爱教育事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多次在全市做公开课,研究课、新课程培训课,曾被聘请到云南、河南等省市讲学,受聘于《京华时报》高考专线做考前辅导,参与全国信息技术命题工作,多次参加由教育部组织的生物学科高中课程远程研修工作,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一级刊物上发表,主编十几万字的教育教学专着。她的教育教学事迹曾被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十几家媒体报道,在北京市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被毕业的学生称为仰止的榜样、最困厄时的精神支柱;被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评价为体现了新时期特色的新老师。一位平凡的中学生物教师,何以赢得了如此的评价和尊重?
新时期,教师要永远在学习的状态里,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王春易感触颇深。她说,新时期,教育教学的理念在变,学生在变,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就要永远处在学习的状态里,把教学当作一种生命,把学习当作一种生活。
在王春易的案头,放着大学生物13门课程的全部教材。第一版,已经被她读得发了黑,上面写的,全是密密麻麻的心得。
为扩大专业视野,她拜专家为师,专门学习植物学。整整一年,她每个周末,来回骑两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图文并茂,笔记做了厚厚的一本。
为搞明白“落花生”名字的由来,她就在自家的阳台上,用花盆栽种,仔细观察。
王春易拿着自己的真切体会去指导学生,从不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和套话,学生也从中真正受益。
“听王老师的课,仿佛看到万物自在,嗅到花草芬芳!”提及王春易的课,学生们无不交口称赞。
新师爱:基于理解和尊重
王春易说,“倾听是源于我发自内心地对他们的尊重。”也因此,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在王春易的“注意圈”里,没有人被她忽略。
这样的感受,对学生的触动之大,难以想象。短短的一个学期,“特有性格”的学生小赵(化名)因为王老师的特别关注,生物成绩就从倒数几名,跃升到了班平均分以上;参加小组交流、合作实验,更是热情高涨。
新教学:一个好教师,不是教得有多好,而是能让学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
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该给予学生什么样的终身素养?是王春易苦苦追问自己的两个问题。
她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改革的关键,是把知识问题化,用问题来导学。
现在的生物课堂,看不到王老师精彩的导入,流畅的过渡和精美的板书设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学生活动:学生的自主阅读,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一系列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为了保证自主学习的有效性,王老师通过编写“自主学习的规划书”、“小组捆绑式评价”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平台,通过加大过程性评价为自主学习保驾护航。
经过不断研讨和实践,学生越来越认可这样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动手实践、师生交流已成为生物课的常态。课堂上王老师讲的少了,教室内学生的活动和作品越来越多。学习“细胞”时,她的教室就是一个大细胞,摆满了学生制作的细胞模型;学习“发酵”时,她教室的每个角落都在发酵,到处飘散着学生制作的果酒的味道。看到学生越来越会学了,越来越爱学了,经历了痛苦思考与挣扎的王春易感到无比欣慰。
通过这次改革,她得到一个深刻印象:一个好教师,不是自己教得有多好,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习状态。不是你教给他什么,而是他自己琢磨出了什么。学生在琢磨,他才能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迸发出强大的学习力。
新追求:给予学生“影响一生的素养”
“扦插的枝条”不是高考内容,但是王老师却坚持带着学生做这样的实验。这个实验周期长,在三周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学生必须坚持观察和护理。
王春易却这样认为,“生物是一门实验学科,很多概念、原理都是从实验获得的。生物教学的规律之一,就是把实验本身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新时代教师要尊重规律,要保护学生探索、发现和好奇的天性,把原本属于学生的快乐还给他们。
学习细胞的结构,就让学生动手做细胞结构的三维模型。结果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有用橡皮泥做的,有用纸做的,有用水果做的,形态多样的细胞结构一个个呈现了出来。
讲细胞的多样性,她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当堂观察。杆状的大肠杆菌、圆形的酵母菌、墙砖一样的洋葱表皮细胞……形态各异,颜色多彩,美妙的微观世界,吸引着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相继提出来,学生们精细观察,独立判断,从一个微小的地方看到了一个奇妙、宏大的生物世界,别提有多高兴了!
王老师说,“教育的终极目标,永远都不是学生的成绩,而是他们快乐的成长,全面的发展!”
新境界:不能只凭知识来教书,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
由于学生疏于护理,一个小组的扦插枝条实验失败了。一向温柔的王春易,破天荒地生了气,“它们也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也是一个个的生命。但是,你们却让它活活的枯干死掉,太残忍!”“这次实验与考试无关,与分数无关。你们就可以忽略它们吗?多么功利!有了知识又怎么样呢?”
“浮躁的心态,让学生缺失了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以及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她说,正因为此,做老师,就不能只凭知识来教书,而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
“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向美、爱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养和升华。”王春易的理想是,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沾化雨,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从少年时起,就和优美、善意融为一体。
这就是王春易,一个既让学生爱戴又让同行赞赏的生物老师。她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锐意改革,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探索出一种全新的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使课堂成了学生探究的场所,学习的乐园。
初一:?嘞嘞
原创投稿,百度搜索“无忧作文网”第一个就是。
2、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本网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